第二部分 译文·品-卷一 闺房记乐-《浮生六记》
第(2/3)页
拥她入怀,忽觉得一阵清香袭来,原来是她鬓边夹着的那一朵茉莉散发的香气。我轻轻抚拍她的背,想起古人关于茉莉的词句,便说:“古人觉得茉莉花的形色如珍珠般洁白润泽,所以女子常将它别在发间,装扮自己的容颜。但另有妙处她们可能不知,一旦夹在鬓边,这花就沾染了女子的脂粉头油之气,香味也就更加馥郁惹人喜爱,所以连香味浓郁的佛手柑都要退避三舍了。”
芸止住笑说:“佛手是香中君子,只在有意无意间。茉莉是香中小人,必借人势才能挥发,所以茉莉香气便如小人献媚一般,是在耸肩谄笑呢。”
她的比喻实在是新妙,我借势问她:“如此说来,你为何远君子而近小人呢?”
芸说:“我呀,是笑君子爱小人呢。”
这倒好,我成了佛手君子,她成了茉莉小人,我爱她,倒成了她取笑的借口了!好个伶牙俐齿、聪慧敏睿的芸呀!
说话间,不知不觉已更漏三声。忽见风扫云开,一轮明月自云端涌出,顷刻银辉洒地,万物朦胧。我和芸的心结也顿然而解,于是欢喜地将酒杯斟满,倚窗对酌。
酒未三杯,忽听桥下“哄”地一声响,像有人突然自桥上堕入水中发出的声音一样。我起身倚在窗口向外细细察看,却见水上波平如镜,并不曾有什么落下,又听得河滩上有只鸭子“呱呱”叫着向远处逃窜而去。我知道沧浪亭畔历来有许多溺死鬼的传闻,怕芸胆怯,也不敢说与她听。芸惊诧地说:“咦,这声音从哪里来的呢?”说完不禁毛骨悚然,打起了寒战。我急忙关闭窗户,将酒菜收拢回到卧室。
室内烛光微弱,罗帐低垂,一时间竟是杯弓蛇影,惊魂未定。我与芸赶快挑灯入帐,刚一卧下,芸便忽冷忽热,发起了高烧。随后,我也高烧不止,一直病了二十来天。这真是所谓“乐极生灾”啊,大概也是我们不能白头偕老的先兆吧。
八月中秋,我的病也大致痊愈了。想到芸自嫁入我们沈家已有半年,却从未去过沧浪亭,于是中秋这天,我让老仆与守门人约好,暂时先不放闲人进去,等我携芸去沧浪亭赏月游玩。
暮色四合之际,我带上芸和我的小妹,分别由女仆和丫环扶携着,一行人向沧浪亭走去。老仆在前做向导,过石桥,进园门向东转,穿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便进入亭园之中。沿途叠石成山,林木苍翠,一派蓊郁葱茏。沧浪亭在一座土山之顶,沿着山路石阶登至亭心,极目远眺,方圆数里之内皆可尽收眼底。只见炊烟袅袅升起,晚霞灿若铺锦,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晚秋暮景!隔岸便是“近山林”,是当地官宦聚会宴饮之地,彼时正谊书院尚未创建。我们在亭中铺上随身携带的毯子,大家席地围坐,吩咐守门人为我们煮茶续水。
不多久,一轮明月升上林梢,夜风徐徐而来,只觉袖底生风,惬意之极。沧浪亭内,月映波心,一片宁谧清和,似乎一切凡尘中的忧愁俗念,在这明月清风之夜,都已如烟散尽。
芸说:“今日之游,真的好开心。若能在这明月下驾一叶扁舟,在亭下水中随波往来,把酒赏月,岂不是更加快乐!”
此时已是上灯时分,想起七月十五夜那一场惊吓,于是不敢久留,相互搀扶着下亭归去。吴地有这样的风俗:中秋之夜,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走出家门,结队而游,俗名“走月亮”。但此夜沧浪亭却是幽雅清旷,也不知是否太过清寂的缘故,反倒没有一个人到此“走月亮”。
我的父亲稼夫公喜欢认义子,因此我的异姓兄弟足有二十六人之多。我的母亲也有义女九人,这九人中,王二姑和俞六姑与芸的关系最为亲近。王二姑痴憨善饮,俞六姑则豪爽健谈。每次她们相聚,总将我赶到外面去住,她们三个女子同榻而眠,这都是俞六姑的主意。
有一回又要将我赶出去住宿,我便又好笑又好气地对她说:“等妹妹你回去以后,我便邀妹夫过来,一住就是十天,看你怎么办!”
俞六姑说:“那好啊,我也随他一起过来,与嫂子同榻而眠,岂不是更好?”
我被她激得一时语塞,芸和王二姑却相视微笑不语。
不久,我弟弟启堂结婚娶亲,我们只好腾出房子给他,搬迁至饮马桥仓米巷中居住。新居虽然很宽敞,但再也没有沧浪亭畔的幽静雅致了。
母亲诞辰那天,家里请了戏剧班来演戏。芸开始以为一定非常好看,所以对演戏非常期待。父亲向来没有什么忌讳,便点了《惨别》等一类悲伤的剧目,优伶将剧中人物刻画得非常逼真,在场观众无不动容。
隔着布帘,我见芸忽然起身离去,进了房间好久都没有出来,我便跟了过去,俞六姑和王二姑也尾随而至。进了房间,见芸以手托腮独自一人坐在镜匣旁边,神情甚为落寞。
我问:“怎么了,为什么不开心?”
芸说:“看戏原是为了怡情,但今天这戏看得着实让人断肠。”
芸竟是如此多愁善感。俞六姑和王二姑便嘻嘻哈哈地嘲笑她。我对她们说:“这也正常,她就是一个容易动情的人。”知妻莫若夫,还是我最了解她。
俞六姑问:“嫂子难道要一直坐在这里了吗?”
芸说:“等到有其他轻松一点的戏,我再出去看吧。”
王二姑听完,立刻出去请我母亲点了《刺梁》、《后索》等戏,又回转来劝芸去欣赏,芸这才渐渐展颜微笑,遂又开心起来。
我的堂伯父素存公去世得早,因他没有后代,父亲便将我过继给他。堂伯父的墓在西跨塘福寿山,即我们沈家祖坟地的西侧。每年春天,我必会带着芸去祭扫。这一年又到了祭扫日,王二姑听说墓地附近的戈园景色宜人,便请求与我们同去。沿途,芸见地下很多碎小的乱石上有苔藓的痕迹,纵横斑驳,非常美观,便指给我看,若有所思地说:“如果用这些石头堆叠假山盆景,肯定比宣州白石更为古雅别致。”
我仔细端详,那些小石确实极有特色,但要叠成盆景,恐怕不是一两块就能堆成的。于是我说:“想法确实不错,只怕像这样有型的太少了些。”
一旁的王二姑接过话说:“嫂子果真喜欢,我替你来拾。”
于是她向守墓人借了一只麻袋,一步一步地迈向前方,仔细地捡拾起来。每寻得一块,我说“可以”,她便收进袋中;若我说“不行”,她便随手扔掉。不一会儿,王二姑便累得粉汗盈盈,提着袋子回到我们身边,娇喘吁吁地说:“再要拾的话、一点力气、可都没有了。”
芸一边挑捡,一边淡然自若地说:“我听说收获山果,是一定要借助猴子来帮忙的,现在看来,果然如此哈。”王二姑虽然痴憨,也听出芸在戏弄她,于是撮着十指作哈痒状,作势向芸扑来。我连忙横在中间阻挡,一边责备芸说:“人家劳累你安逸,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取笑妹妹,难怪她要生气了。”
为满足王二姑的心愿,回家途中便去了戈园游玩。正值春深,只见满园嫩绿娇红,百花竞艳,煞是好看。王二姑素来有些痴憨不敏,见花红草绿,姹紫嫣红,无法遏制自己的喜欢,于是逢花必折,恨不得将满园春色皆装入囊中带回家去。
见她如此不惜春,芸喝斥道:“你既没有那么多花瓶来养,又不能全部插在头上,你折那么多干什么?”
王二姑说:“花又不知道痛痒,有什么要紧?”
我笑着说:“将来要把你嫁给一个满脸麻子胡须的丑男人,为这些花泄愤出气才好。”
王二姑生气地看着我,将花掷在地上,又抬起她的金莲小脚,将花一一拨进池中,仍然余怒未消地说:“你们为什么这样欺负我!”
我们被她娇憨可爱的样子逗乐了。见她真的生了气,芸笑着又去哄她,片刻又欢笑如常。
芸和我在一起,最初总是缄默不语,只喜欢静静地听我一个人说。我便像用细草逗弄蟋蟀一样逗她说话,慢慢的,她也能发表观点议论了。
芸每次吃饭总喜欢用茶水来泡,佐食小菜喜欢芥卤乳腐——吴地俗称臭乳腐的,又喜欢吃虾卤瓜。因这两样菜是我平生最讨厌的,于是故意笑着对她说:“狗没有胃,因此喜欢吃屎,因为它不知道屎是又臭又脏的;屎壳郎喜欢钻粪团,因而变成蝉,是因为它要向高处飞。你说你是狗?还是蝉?”
芸一点也不生气,振振有词地说:“我吃乳腐是因为价格便宜,又能佐粥佐饭,小时候我就吃惯了的,现在到了夫君家,已经像屎壳郎团粪化蝉了,之所以还是那么喜欢,是因为我没有忘本;至于卤瓜嘛,我是到了夫君家以后才开始尝的哦。”
这不是转着弯子在骂我嘛?我问:“照你这样说,我家难道是狗洞不成?”
芸有些窘,却仍然辩解着说:“粪便这东西,是家家都有,关键在吃与不吃的区别。你喜欢吃大蒜,我不也二话不说,强咽下去了?乳腐我不敢强求你吃,但这卤瓜你可捏着鼻子尝一尝,吃过的人都知道它味道鲜美无比。这就好比无盐女钟离春,看着虽然容貌丑陋,贤良美德却是千载流传啊!”
我被她逗乐了,笑着说:“你是存心要让我当狗啊?”
芸说:“妾当狗已经很长时间啦!现在委屈夫君试着尝尝看。”说完,她夹起一块卤瓜,强行塞进了我的口中。
我捂住鼻子慢慢咀嚼,似乎还比较爽口味美,松开鼻子再细细咀嚼,竟觉得美味异常。从此以后,这乳腐卤瓜,便也成了我的最爱了。芸做这两样菜时,用麻油加少许白糖,与乳腐相拌,便成了一道美味;将卤瓜捣烂拌乳腐,美其名曰“双鲜酱”,更是风味独绝。我对自己胃口的转变感到很莫名,对芸说:“我开始很讨厌这两样菜,现在居然这么喜欢,真是难以理解。”芸以妙语回答:“情之所钟,虽丑不嫌啊!”
我的弟媳是王虚舟先生的孙女。按照传统婚俗,女子出嫁那天需男方一而再地催促,新娘才开始梳妆启程,以示对娘家的眷恋。那天等到她梳妆时,偏偏缺少头上的珠花。为了救急,芸取出当初出嫁时聘礼中的珍珠花,交给我的母亲,让我母亲拿去给新娘子梳妆。丫环奴婢们在旁边替芸可惜,芸却说:“凡是妇人,已属纯阴体质。而珍珠恰是纯阴之中的精华,用作首饰,妇人的那一点阳气岂不全被克尽了,又有什么可珍贵的?”
但是,芸对破书残画却是出奇的珍惜。一些残缺不全的旧书,她总要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,并称之为“断简残编”;有破损的字画,她便找来一些旧纸,将它们一一粘补齐全,有缺漏的地方,也专门请人修补完整,然后卷起来收藏,称之为“弃余集赏”。整日便在操持女红饮食等家务的间隙,不厌其烦地做这些琐碎之事。偶尔从破筐烂纸中得到一片可读的纸张,便如获至宝,百般珍惜。因此,我们的旧邻、一个姓冯的老太婆便经常收些破书烂纸卖给她。
芸的这些癖好倒是与我相同,并且,她还能察辨别人的眼神,甚至只看眉头的轻动便能了解对方在想什么,一举一动,只要是以表情神色展露出来的,她便能说个头头是道。
我曾对她说:“可惜你是个女子,只能委屈了你的才华。你若能化身为男,我们一起访名山,搜胜迹,遨游天下,纵横四海,这人生该是多么的快意舒畅啊!”
芸不以为然地说:“这又是什么难事?等到妾两鬓斑白,虽不能同你远游三山五岳,像近处的虎丘、灵岩,南至杭州西湖,北至扬州平山,妾皆可伴君游赏啊!”
我说:“恐怕真的等到你两鬓斑白的时候,我们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了。”
芸说:“今生不能,那只能期待来世约定了。”
我说:“若真有来世,你应投胎做个男子,我便做个女子与你相伴。”
芸说:“到那时,须不忘记我俩今世的姻缘,那才有情趣。”
我笑着说:“连儿时一碗粥的事情到现在都说个没完没了,若是来世不忘今生,等到那时洞房花烛夜,饮了合卺酒,你我再细细谈论前生之事,那更是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。”
芸忽然转念又说:“世人都说月下老人专管人间姻缘,今生你我结成夫妇,已受他的牵合之恩,待到来世,妾与夫君的姻缘也得依靠他的神力才是。我们何不绘一张画像来祭祀他呢?”
彼时,苕溪有个叫戚柳堤的,名遵,善作人物画。我们便请他画了一张月老像,画中的月老一手挽红绳,一手拄宝杖,宝杖上悬挂着姻缘薄,童颜鹤发,在烟雾缥缈的仙境中飞走奔驰,似乎正赶着要将红绳系在另一对人间男女的足上,以为他们缔结一世姻缘。
这幅画自此成了戚君的得意之作。我的好友石琢堂特意在画首题了赞词,我便将画悬挂在室内。每逢初一十五,我和芸必然要在画像前焚香而拜,祝祷来世姻缘。可叹的是,后来家中多有变故,几经周折,这幅画竟丢失,不知遗落谁家了。李商隐诗中曾写:“他生未卜此生休”,可怜我们夫妇的一片痴情,现在想来,让人悲凉。情深若此,果真要请神灵来鉴别吗?
迁居仓米巷后,我将卧楼题名为“宾香阁”,得名一是取自芸的名字,因“芸”本是一种又称“芸香”的香草;二来,道德经中有“待如宾,长相依”的句子,因此,取名“宾香阁”,暗合了我们夫妇美好的愿望。
新居庭院窄小,院墙偏又极高,几乎一无是处。院后有厢楼通藏书处,开窗,正对着陆氏废园,已是满园荒凉,杂草萋萋。此处与沧浪亭已是天壤之别,因此,芸时常想念沧浪亭的烟柳画廊,想念彼时的闲适时光。
在金母桥东、梗巷以北,有一间简陋的房屋,住着一对老夫妇。房屋四周是老夫妇开垦的菜圃,用竹篱笆编了园门,门外有一口一亩见方的池塘,篱墙边花树参差,春来更是姹紫嫣红,倒映在篱外的池塘中,像一方五彩绣帕铺展在水面上。这块地本是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的王府废基,现在已成了这对老夫妇的栖身之所了。
紧邻房屋西侧几步远之地,是一座由碎石瓦砾堆积成的小土山,登上山顶,可极目远眺,只见沃野千里,地广人稀,可谓野趣盎然。老妇人每每与芸说起此地种种妙处,芸总是神往良久,一念在心,无法搁置。
于是芸有一日对我说:“自从搬离沧浪亭后,我总是魂牵梦萦,难以忘怀,却是回不去了。既然如此,我也只能想着这个地方。那确实是老妇人的家吗?”
见她如此神往,我说:“现在虽已渐渐入秋,连日来却是秋暑灼人,我也正想着能有一个清凉的地方,也好避避暑气。你若愿去,我先去察看一下她家是否有房居住,如果有地方住下,咱们就带上被褥行李,去住上一个月,如何?”
芸却有些忧虑地说:“只怕父母大人不允许啊。”
我说:“这好办,我去请示一下母亲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”
过了一天,我到老妇人家了解了一下情况。屋子只有两大间,前后一隔,成了四小间。房内纸窗竹榻,清凉有古意,十分幽静雅致。老妇人知道我的来意后,欣然将她的卧室租给我们,在四壁糊上白纸,顿觉焕然一新。
在禀告母亲得到同意后,我和芸便搬过去了。我们的邻居只有老夫妇二人,他们以种菜为生。得知我们特意来此避暑,于是殷勤地同我们交谈,又钓池塘中的鱼、摘园中蔬果送给我们。我按价付钱,老夫妇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,后来芸做了新鞋回赠他们,他们这才连声称谢地收下了。
此时正值阴历七月,居所四周绿树婆娑,浓阴匝地,清风徐来,池水泛起微澜清波,真个是凉爽宜人。更有蝉鸣蛙鼓,恍若天籁,一派田野之趣。邻居家的老翁又为我制作了一根鱼竿,我便时常与芸在池边的浓阴处并肩垂钓;待到日落时分,我们则登上土山,观“余霞散成绮”的晚霞夕照,这美景又勾起我与芸吟诗联句的兴致,记得有一联是“兽云吞落日,弓月弹流星”的诗句。
过不多久,一轮明月升上天空,此时,月映池中,虫声四起。我们便将竹榻搬至篱墙下,继续赏月乘凉。直到老妇人招呼说酒已温,饭菜已熟,我们便就着月光对酌小饮,酒至微醺时方才吃饭。晚餐后冲过凉,则脚穿凉鞋,手执芭蕉凉扇,在竹榻上或坐或卧,听老翁说因果报应的故事。直到更漏响了三声才回房休息,此时已是全身清凉,惬意慵倦,几乎已忘记身在城市中了。
我又请老翁替我买了些菊苗,遍植于篱墙边,期待秋来赏菊。至九月菊花盛开,我与芸又在此多住了十日。我母亲听说后,也极有兴致地前来观看。当日,我们坐在篱墙下,对着灿然盛开的菊花,吃着螃蟹宴,把盏小酌,怡然自乐,畅快游玩了一整天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