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五十岁的虞世基成为了大业二年进士科的头名进士,此时科举尚不完善,当时并无“状元”这一称号。虞世基得益于此次科考,也由此再次入朝为官,重开自己的仕途之路。后有唐代诗人孟郊做《登科后》道曰: 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 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 隋朝的进士科头名,几乎等同后来的状元,虞世基咸鱼翻身,一朝辅佐在君王身侧,一个年过半百,落魄的教书先生顿时声名鹊起。其他考中进士科的生员也纷纷录入吏部,取士为官。 正是大隋朝庭的开科取士,使得科举之风迅速盛行,好学之辈层出不穷,学风大盛。隋炀帝看着科考制度,如此备受欢迎,心中十分喜悦。 这日早朝过后,隋炀帝满怀兴致,回到宁安殿,萧皇后一看皇上龙颜舒展,便问道:“陛下今日眉彩飞扬,莫非用什么喜庆之事?” 隋炀帝道:“朕自开科以来,学风盛行,礼化众生,朕决定召集天下高士名家,举办一场才子会,一比高下。” “论才论贤那可是好事,不知陛下考虑何时举行?” “今日早朝,太子从东都传来一道奏章,东都行宫已经全部建好,朕决定秋后率百官前往东都,举办才子会以庆贺东都落成。” 萧皇后喜道:“陛下圣明,此盛会一举多得,正是时候。” 隋炀帝的想法,得到萧皇后全力支持,随即颁布诏书,诏令文武百官、明贤高士、佛道两家,以及两京的名门望族,一起齐聚新建成的东都洛阳,举办才子会。 瑟瑟秋风,吹打着高大的城墙,大兴城东门外旌旗招展,戒备森严,沿途的百姓已经被疏散回避。 城门两侧号角长鸣,以壮声势,远远只见城门洞内,有一队铁骑兵由东门列队而出,齐刷刷趟开一条大路,后面明黄色的黄罗伞盖,伴着御马车驾缓缓驶出,龙凤二辇,精美华丽,高贵醒目,这正是隋炀帝杨广、皇后萧珺的车驾。 左右的宫廷禁军,铁甲罩身,挎剑策马,趾高气昂,令人生畏。后面的文武百官、文官乘驾,武将骑马相继出城,还有今年秋试中榜的众进士也坐车稍次一等的马车跟随者队伍前行。 隋大业二年,公元606年秋,隋炀帝起驾出京,离开西京大兴,赶赴东都洛阳。一路之上,风尘仆仆,引人瞩目,真可谓: 百里长蛇一字排,十万禁军护驾开。 龙游凤随潼关路,大隋雄风卷地来。 书说简短,大队人马行至洛阳西门外,十五里长亭,远远可见有红毡铺地,官军戒严。统率禁军的先锋官正是殿前少监李渊,李渊看见去马向前,长亭之下,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地方官员。 迎候圣驾的队伍中,为首一人,身材肥胖,大肚腰圆,体型似瓮罐一般,身穿明黄色的滚龙跑,头戴太子冠,站在人群之中像半堵围墙一般,此人正是太子杨昭已带领东都的地方官员等候多时。 李渊翻身下马,拜见太子,说道:“太子殿下,洛阳城内,可曾布置妥当?” 杨昭道:“已全部备好,请将军入城。” “有劳太子殿下。”李渊二次上马率领三千禁军,先进东都洛阳,布置城中戒严。 又过了少时,隋炀帝的御驾缓缓而来,太子杨昭率领众官员一起跪倒,拜见天子,山呼万岁。 御辇缓缓而停,隋炀帝下了车撵,“诸位爱卿平身。” 众人这才起身,隋炀帝拉住太子杨昭的手,问道:“皇儿在洛阳,营建东都着实辛苦,朕命你伴驾随行,一同入城。” “遵旨。” 太子杨昭也上了一乘车辇,众官员一起随行,浩浩荡荡进了东都洛阳。 东都行宫攻城浩大,皇城之内坐北朝南的正门,名叫“乾阳门”。进了乾阳门东西各有轩廊,门内四周纵横约一百二十步。隋炀帝、萧皇后以及文武百官,进了乾阳门,迎面一座大殿,正殿名曰“乾阳殿”,大殿基座高九尺,从地面至屋脊高达二百七十尺,雄魂壮丽,蔚为壮观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