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六章 十三行的结局-《覆清1796》
第(3/3)页
听到潘有度的诉苦,黎汉明不由得同情的看了他一眼,如此看来,满清治下,哪一行都活得不容易啊。
“就拿前任总商蔡世文先生来说,意气风发的他,刚被任命为广州十三行的新任总商,本想大展宏图之时,却没想到遭遇滑铁卢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”
“这如何说起?”蔡世文的死,黎汉明只知道是生意亏败自杀,具体的他还真不清楚。
潘有度闻言叹了一口颇为无奈的回道:“乾隆五十四年,法兰西国发生动乱,西洋局势骤然紧张,洋行贸易大受影响,蔡世文没有等来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,反而等到了倒闭潮。”
黎汉明闻言一愣,好半天才反应过来。
乾隆五十四年,不就是1789年吗?那一年的大事,不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吗?
老牌霸主法国内部矛盾重重,则欧洲贸易必然会萎缩,这一年掀开了世界史的新篇章,也成为十三行发展史的转折点。
不仅广州的潘有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英国人也意识到了。英国早早的就派遣凯斯卡特出使中国,试图打开新市场,弥补衰退的旧市场。
但当时的清朝官员没有意识到这些,横征暴敛依旧如初。
事实证明,即便他们后来知道了“夷务消乏”、“商情窘迫”、“洋行疲敝”,也没有放下收割的镰刀。
在官老爷眼里,你们这些行商再困难,也比农民强很多,多余的这些都是好政策带给你们的,多拿点怎么啦?
雷霆雨露皆是天恩,这点觉悟还是要有的。
内外交困,本该接任的潘有度很聪明地放弃了总商职位,在他看来,眼前的香饽饽,很有可能是日后的烫手山芋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潘有度没有算错,行商马上迎来倒闭潮。
“丰泰行宣布破产,留下三十余万两的债务,还被外商告上官府,惊动了乾隆皇帝,乾隆皇帝认为这有辱大清尊严,一边将丰泰行的吴昭平发配充军伊犁,一边责令粤海关清偿外商欠款,粤海关监督穆腾额立即召唤蔡世文,商讨欠款事宜。”
“一代行商,竟然落了个发配充军的凄惨结局,令人唏嘘不已。”
“同行落难,蔡世文先生的内心五味杂陈,神情恍惚的他,硬着头皮参加了穆腾额的“鸿门宴”。”
黎汉明点了点头,粤海关是肯定不会自己出钱的,必然是各家行商各出一部分,将丰泰行的债务分摊掉。
这种分摊债务的惯例,是清朝连坐制度和保甲制度的商业应用,并不符合商业规则,但这是控制行商的一种好办法。
作为总商的蔡世文,不得不“放血”救场。
“正所谓祸不单行福不双至,蔡世文先生刚处理完丰泰行,后脚源泉行又宣布破产,蔡世文先生还没来及喘息,上天又给了他当头一棒,而益行终于撑不住紧随而来宣布破产。”
“蔡世文先生不仅无法收回借给而益行的款项,还自掏十几万两承担而益行的债务,这一进一出,相当于双倍损失,他本人的万和行其实也已多年运转不灵,只能苦苦支撑,渐渐感到力不从心,后面的事,想必大帅也知道了。”
就在乾隆皇帝传位给嘉庆皇帝的消息抵达广州后不久,广东十三行总商蔡世文在家里吞鸦片自杀,家属逃亡海外,全球商界为之震惊。
蔡世文当了八年总商,就倒闭了五家行商,而在之前的三十年里,广州总共只倒闭了八家。
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闭,举世瞩目,而这可是五家“雷曼兄弟”啊!
而在两百多年前如此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潮,不要说北京和广东官场,就连欧美商界也为之震惊。
可悲,可叹!
恐怕那时起,十三行的结局就已注定了。
想到这儿,黎汉明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后问道:“那不知潘先生有何想法?”
“不瞒大帅,我已对行商感到厌倦和疲惫。”说着,潘有度从怀里取出一份折书站起身来躬身递给黎汉明后说道:“我准备辞去总商一职,献出家资,以求大帅获准退商。”
这是潘有度在来时猜到了黎汉明的身份后,特意准备好的。
黎汉明接过潘有度递来的折书看了看,随即笑了笑说道:“这份礼物我就代表军政府收下了。”
顿了顿,黎汉明接着道:“不知潘先生有没有兴趣到军政府任职?”
第(3/3)页